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是当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综合素质科目考试的必考内容。尤其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更是高频考点,也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更是大家以后为人师者所应该践行的教育理念。下面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在即将到来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一举通过。
一、“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与教育内涵
1.“以人为本”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进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教育战略思想把人置于教育发展的起点和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确立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以人为本”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①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在教育活动中,教育是学生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外界把教育强加给学生。教育者的作用则是引导学生成长。
②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育因学生的成长需要而存在。学生的成长需要是多方面的,教育应当全面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这就是说以人为本,就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③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教育的需要是所有人、所有学生的需要,而不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学生的需要。所以,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也不是以一部分学生为本,而是以全体学生为本。
(二)现代“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学校教育是现实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或者说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的关系中进行。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正确地开展教育活动,并取得积极的教育效果。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体现和遵从了学生的本质属性,将学生视为发展中的人,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切实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放置在发展的主体位置,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等规律,这是经过现代科学和教育实践证实的。这要求教师依据这些规律开展教育活动。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智力水平可以明显提高,这已为科学研究所证实。中学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正处于人生上升期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要持一种乐观的学生观,充分信任学生。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作为发展中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来对待,就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就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宽容对待学生。当然,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强调,当今社会,单纯的智育或者智育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要看到“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重要性,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2.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1)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地位的人
学生同教育者一样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有自己的主观意志,会做出自己的判断。学生在学习教育者所给予的东西时,都是经过他们自己考量以后,才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学生的学习结果之所以会有所不同,正是他们作为主体行动的结果。
(2)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需求的人
人的主体性,根源在于人的主体需求。人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求。同样,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有学习的需求,因而能够把学习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认识客体,从而使自己成为认识主体。
(3)学生是教育活动中具有主动发展可能性的人
人的主体性,根本在于人的发展需求。人因为要发展自己,因而要让周围的环境为自己的发展服务。学生的真正发展,一定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发展,也就没有学生的真正发展。
3.学生是完整的人,要将学生作为整体来看待
(1)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的统一体
人具有生理性、心理性和社会文化性,完整的人是这三者的统一。如果在认识学生的时候,仅仅看到学生作为人的某一个方面,会产生片面的学生观。
(2)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各方面也有具体的完整构成
人的完整性,还体现在人的生理方面、心理方面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具体构成:人的生理包括了人的生理构造的各个方面;人的心理有认知、情感、个性等各个方面;人的社会文化性涉及社会文化对人所要求的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教师在教育中还要注意对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各方面内部各部分的全面认识。
4.学生是独特的人,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含义:
(1)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不同方面的平均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但人的不同方面的发展并不能以同样的水平来要求。承认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同可能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所有的人按平均水平发展
人的道德能力、智慧水平、身体技能和审美能力等,不可能有一个普遍的统一的标准,特别是不可能有一个平均标准。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承认不同人发展的差异性的同时,还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的人,不是“千人一面”的人,而是有特点的人;完整的人,也不是各个方面平均发展的人,而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也得到很好发展的人。在全面发展基础上,个性潜能得到充分开发,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最高境界。
(3)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进行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
(4)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学生和成人之间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学生的观察、思考、选择和体验都和成人有明显不同。“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综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一定要仔细学习,体会其中关键内容,这样在综合素质的考试中就会答对得分,顺利通过。下面我们来练习一道案例分析题,将我们学习的知识巩固一下:
1.王老师教六年级语文兼班主任,他每天都给学生布置大量作业,其实要批改堆积如山的作业也是一种折磨。他想,学生完成这些作业肯定是不轻松。一天下午放学前,王老师突然想,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一次作业会怎么样呢?就“自设作业”吧。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学生时,学生很惊讶,作业还有自己设计的吗?学生感到即新鲜又激动。第二天,王老师带着期盼和不安的心情打开来那一份份作业,着实吃了一惊!有“老师,我考考您”,有“小发明介绍”,有“诉说我的烦恼”,有“我喜欢的名人名言”,有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有显示个性的硬笔书法,有的干脆是一副自画像......看着这些丰富多彩的作业,王老师激动不已!这些作业是同学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设计的,那里有学生的坦诚和率真,有学生的希望、喜悦、烦恼和困惑,还有他们对美的理解和对是非的判断,这其中闪烁着创造和智慧的火花,是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当下午放学前王老师把作业发下午时,同学们一改以往看也不看便塞进书包的习惯,而是迫不及待地翻开作业本,品位着老师批改的一字一句。借此时机,王老师指导学生把“自设作业”和语文学习结合起来。
以后的日子,“自设作业”竟在许多学生的作业中生了根。王老师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谈谈你从材料中获得的启示。
1.【参考答案】
王老师的做法是合理的,充分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首先,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材料中,王教师坚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看到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为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王老师让学生“自设作业”,对学生充满了信心,体现了教师相信学生的发展潜能。
其次,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材料中,王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充分展现学生自己的创造和智慧。通过“自设作业”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它们通过“自设作业”体现出来,王老师能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类型的作业都能认真的批改,因材施教。
最后,王老师的行为体现了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材料中,王老师能够根据素质教育的理念,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实践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明确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通过让学生“自设作业”,并指导学生把“自设作业”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充分促进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要持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做到“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