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课程类型
分类依据 | 课程类型 | 主要内容 | |
课程内容的属性 | 学科课程 | 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 | |
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 关注学生兴趣、动机和时间,体现学习者中心的一种课程形态 | ||
课程的组织方式 | 分科课程 | 从某一学科领域选择知识,并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加以组织的课程形态 | |
综合课程 | 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 ||
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 | 国家课程(一级课程) | 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 | |
地方课程(二级课程) |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编订的课程 | ||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 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 ||
课程的任务 | 基础型课程 | 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学力的课程,培养三基(读、写、算) | |
拓展型课程 | 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 | ||
研究型课程 | 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与能力 | ||
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 必修课程 | 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 | |
选修课程 |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学术取向和职业需要而自由选择的课程 | ||
课程性质 |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 | 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 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
隐性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 | 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隐性课程一词最早由杰克逊提出 | ||
古德莱德的 课程层次 | 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经验的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