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招警考试知识每日一练(2.13)
1.刚刚开学一个多星期,一名正在参加军训的大学生就将一大包衣服和7双袜子打包寄回家,让家人帮着洗,然后再寄回来。这则消息毫无悬念地引发了舆论的一阵喧哗,与以往的类似的事情一样,痛心疾首者铺天盖地,上纲上线痛批中国教育的也不在少数,中国的校园总能不断地制造类似的奇闻轶事,高考和入学前后是集中爆发和展示期,年复一年,学校、孩子和家长似乎被符号化了:学校一定是僵化冷漠且糟蹋人的,学生一定是娇生惯养将来要“垮掉”的,而家长多半是无原则的一味溺爱的。这样的符号化思维大大简化了中国社会以及中国教育的复杂性。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符号化的批评无助于教育和社会的进步
B.中国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使学生缺乏独立性
C.社会舆论易对校园个别事例夸大宣传报道
D.大学生的独立性并不像媒体说的那么差
2.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其中骤然翻起的浪花;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片漂浮的白云。
我们可以从这首小诗中领悟到的哲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B.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C.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答案与解析
1.【答案】A
【解析】文段说的是社会舆论的符号化思维简化了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的复杂性,这种思维有失偏颇,并不利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的进步。A项与此表述一致,当选。B项中国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使学生缺乏独立性太过绝对,C项为文段部分内容,文段未提及D项。故本题答案为A。
2.【答案】B
【解析】文段通过三个并列的“如果……那么……”突出说明了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本题答案为B。C项为迷惑项,文段虽然出现了“痛苦”、“挫折”、“失意”等词语,但是侧重于说明不管人生是什么,它们都会出现,并未体现事物的发展及其前进性,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