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教育学)
一、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1)华生的行为发展主义理论
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屏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他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刺激的各种躯体反应的组合,有的表现在外表,有的隐藏在内部,在他眼里人和动物没什么差异,都遵循同样的规律。
(2)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发展观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
它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2、认知发展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认为:认知发展产生于儿童对物质世界的直接反应和积极操作。
四个概念: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即心理活动的结构和组织。
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中,使之成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加强和丰富原有图式。
顺应即改变原有图式,以适应环境。
平衡是同化和顺应之间“均衡”的平衡过程。
儿童认知发展四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②前运算阶段(2-7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