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发展与教育心理学3(教育学)
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运用
1、行为主义理论及其教学运用.
(1)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他通过对狗的消化腺分泌变化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论。经典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的形成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 是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第二步是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领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试误论)
桑代克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试误形成的。他的这一观点是建立在小猫“迷箱”的动物实验基础上的。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1)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S-R,而且这种联结是直接的,不需要中介作用;(2)学习的进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3)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联结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2、社会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运用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参与性学习是通过实践并体验行动后果而进行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在做中学。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班杜拉以儿童的社会行为习得为研究对象,他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观察学 习指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指个体直接体验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而受到的强化。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是指: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3、认知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运用
(1)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格式塔学派)
早期的认知学习研究以格式塔学派为代表。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不是-一个刺激和反应之间逐步形成联结的过程,而是一个顿悟的过程。该理论的观点主要包括:学习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格式塔(或称完形);从学习过程来看,学习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学习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对情境的突然顿悟的过程;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刺激和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2)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环节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学习理论学习观的教育意义:布鲁纳认为,教学必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最好能画出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图解。其次,教师应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中“死”的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
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a.动机原则;b.结构原则;c.程序原则;d.强化原则。
布鲁纳学习理论教学观的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应注意:首先,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同时跨度适当,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教学材料的性质特点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最后,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发现学习论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由自己的探索寻找,获得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
(3)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奥苏贝尔从两个维度对学习做了区分: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即非字面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语词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一旦新旧知识建立这种实质性的联系,学习者就可以用不同形式表达相同的意思。所谓非人为的联系,即有内在联系而非任意性的联想或联系,指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了某种合理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一一-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
主观条件一一一学习 者自身因素。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一一-同化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其中,原有观念和新观念之间有三种关系,即下位学习(或称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或称总括学习)和并列学习(或称组合学习)。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模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信息流;另--部分是控制结构,由执行控制和期望事项组成。信息流是一-个信息从-一个假设的结构流向另-一个假设的结构的过程。对信息的记忆加工可分为四个阶段。第-,感觉登记。第二,短时记忆。第三,长时记忆。第四,信息提取,发生反应。执行控制即加涅所讲的认知策略,控制过程决定哪些信息从感觉登记进入短时记忆,如何进行编码、采用何种提取策略等,是已有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
期望事项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即学习动机。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运用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人本主义者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它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其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所重视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所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种促进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教学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和“催化剂”。
5、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运用
(1)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包括: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③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
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3)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4)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情景式教学、合作学习。
(5)对教育的意义
①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②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③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