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遴选政策理论】始终牢记政府前面的“人民”二字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欢腾,举世瞩目。70年来,我们的社会面貌和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精气神也有了十足提振,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国家,都有了前所未有的高昂信心。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国家繁荣昌盛,我们生逢其时,得其所哉。
国家强盛,民众富裕,国家与民众的关系也更紧密与和谐,人民群众的自由度、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都得到了史无前例的改观。
在“选择自由”方面,建国初期及此后的一段的时期,为了保障重工业等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业的发展,政府采取了工作分配等政策,去哪里求学、找什么工作,似乎都是个人所难以左右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二十年,随着一系列政策的松绑,人们的“选择自由”变化及其显著,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甚至在面临太多的选择时遭遇“选择困难症”,这样的自由也使劳动力市场充满活力,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融合提供源动力,整个社会变得色彩斑斓。
在思想方面,过去人们为“姓资姓社”的问题争论不休。不少人希望成为端着“铁饭碗”的“体制内”的人,吃“大锅饭”。现在,人们更加实事求是,认识到奋斗才会有成,越来越多的人既服务于他人,也受益于他人的服务。
在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方面,过去普通民众到政府部门办事往往会遇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不高,工作态度也不尽如人意。服务型政府建设、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以来,政务服务和过去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人们可以鼠标一点,就足不出户地办成事,“不见面审批”甚至可以达到“秒批”。即便是要去政府部门,也是“最多跑一次”,“刷脸”取代了各种各样的证明材料。这使民众的行政负担大大减少,合规履约的成本大为降低,政务服务也变得更加无缝顺畅、高效便捷和人性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看起来让政府与民众的距离更加远了,但是实际上却是让政府和民众走得更加近了,因为政务服务更加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
70年来,政府改革走过弯路,交过学费,这是任何改革都难以避免的。但是,改革至今摆正了方向,走对了道路,并做出了积极努力,这使我们得以享受当下的善政所带来的红利。正是将“人民”二字摆在“政府”二字的前面,政府才找到了准确的定位,人民也有了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