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备考技巧

首页 > 公选遴选考试 > 备考技巧

【2021遴选三农知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1)

未知 | 2021-09-08 14:55

收藏

文章页

  【2021遴选三农知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在新的征程上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具有严密的马克思主义历史逻辑和丰富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内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全体城乡居民的全结构福祉

  实施先富带后富,“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内在规律。党和政府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从社会政策视角看,共同富裕立足于共同权利、生成于共同发展、实现于共同享用。也就是说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人民的共同权利覆盖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共同享用、共同处置机制覆盖了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社会制度、基本文化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正如邓小平强调的,“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只有公有制才能保障全体人民的共同权利及其实现机制。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表述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再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刻洞察,“共同富裕”主要体现为“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共同劳动的成果”“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等。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内涵超出了单纯的物质丰富范畴,而是全国人民共同创造和发展的总体成果,是包括政治权利以及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福利的全结构福祉。如绿色生态发展为民众提供了公共环境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可以更广泛转化为人民的共同财富和福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共同富裕的系列论述建立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之上,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文化“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基调,注定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以培养“财主”品性而自居,而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内在逻辑的进取。所以,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不能简单理解为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中和转移,而应该是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全结构福祉。

文章页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