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遴选政策理论】在于安思危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过去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并着重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居安思危”,“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我们党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玄机妙理之一就是党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善于于安思危、于治忧乱,以“忧思”而“自省”,以“忧劳”而“兴国”。著脚现实、远观未来,如何在于安思危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既是历史之鉴、时代之问,也是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必须作答的“应试题”。
我们党是于安思危“活教材”。增强忧患意识,是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宝库里的一叶瑰宝。中华民族在饱经苦难沧桑、创造历史辉煌的漫长过程中,涵养和积淀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等治国施政智慧。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国共产党诞生于内忧外患之中,奋战于血雨腥风之中,壮大于艰难困苦之中,赓续中华忧患基因,持怀居安思危理念,始终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忧患意识,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战胜一切风险挑战,书写了一篇又一篇“雄关漫道真如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美史诗。抗战时期,毛泽东同志针对党内存在自由主义倾向,于1937年9月发表了《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指出一些党员干部“自以为对革命有功,摆老资格,大事做不起来,小事又不做,工作随便,学习松懈”,告诫全党要树立谦虚谨慎的忧患意识。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报告时,一口气列出17条困难,提醒全党同志要认清形势、“准备吃亏”。在解放战争即将全面告捷之际,一些领导干部开始头脑膨胀,有的居功自傲,有的贪图享乐,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意识到,这种苗头不扼杀,我们就会重蹈李自成的覆辙,因此严肃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曾心怀忧虑地讲:“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以强烈危机感在全国掀起“大干社会主义有理、大干社会主义有功、大干社会主义光荣”高潮,使中国在一穷二白基础上搞成了工业化,并且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了“两弹一星”奇迹。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也是在强烈忧患意识中开创的。1978年,邓小平同志带着“再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的深度忧虑,语重心长地讲:“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全党的忧患意识与日俱增、与时俱进。党的十五大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科技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给我们很大压力。”党的十七大时,党中央又特别强调:“要奋斗就会有困难有风险,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