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遴选政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4)
其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强化自主贡献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制定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和应用为重点,引导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产品,推动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增加绿色产品供给;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布并持续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有力支持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产业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们将践信守诺,携手各国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五,坚持和平共赢。
历史地看,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大多是与扩张主义、霸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与之截然不同的是,中国的现代化走的是一条和平共赢之路,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是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的人民,中华民族是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民族。中国人民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其他国家人民,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将“和而不同”“和衷共济”“天下为公”“天人合一”等中华传统理念和价值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迄今为止中国提供的最大全球公共产品,是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其蕴含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使数千年来中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融合的重要通道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共建“一带一路”的成功实践,将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观”和大同世界理念付诸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之中,将中国的发展同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靓丽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