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遴选三农知识】全国“两优一先”风采录(1)
“那个年代,对国家做贡献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当兵。”步同良看眼小腿,回忆起38年前那段永生难忘的日子。
1983年,19岁的步同良应征入伍,2年后在部队光荣入党。一颗地雷,将他的左小腿永远留在了老山。21岁的年纪,在关键时刻彰显了忠诚与担当。1987年退伍转业,他将一等功勋章细心包好,轻轻放在箱底。同时听从组织安排,先后在中国农业银行山东聊城茌平支行多个网点从事柜员工作。
步同良的“阵地”从战场转向银行,手里拿的枪变成算盘。他成了一名为民服务的“金融尖兵”,始终奋战在一线。岁月流逝,那份忠于职守的信念30余年不曾改变。
从打枪到打算盘,都是为党和人民服务
初入农行干出纳时,步同良天天盯着算盘珠子发愁。“对银行知识一窍不通,算盘、点钞、记账全要从头学起。这点钞机咋就不能早点发明呢?”他打趣道。
“我就给自己打气儿,上战场都不怕,算个账怕啥。”步同良将军人的韧劲,从战场搬到了柜台。白天,他在纸上写写画画,自学理论知识。晚上,点钞纸的唰唰声和算盘珠子碰撞的脆响,至少要在闷热的宿舍里“演奏”2小时。日夜苦练,他的点钞、珠算技能很快达到了三级水平,顺利完成上岗要求。“点钞三级就是10分钟点清16把,每把100张,短时间练成这样,很不容易。”曾一起工作的同事介绍。
漫长单调的工作日复一日,却从未磨灭步同良“守好一方小阵地”的热情。腿脚不便,他却从没向组织提过调离一线岗位的请求。
在茌平区唯一的乡镇网点博平分理处,他一干就是26年,每天戴着假肢往返30多公里,经常一天起坐300次以上。最多的一天,400多项业务,他起坐500多次。茌平支行永安分理处主任韩卫军和步同良共事多年,见证了他的不易:“有时候他下班换衣服,假肢里都能倒出汗水。”
“这些年他吃了不少苦,家里很多事都指望不上。”妻子刘桂红对丈夫又心疼又敬佩,“但是他做了很多人不想做或坚持不下来的事。”
她给记者讲起2010年冬天的一件事。大雪过后,路面结冰,客运都停了。“我让他请假,他非要骑着摩托车上班,怎么都拦不下,说大库钥匙在他手上,他不去别人一分钱取不出来,整个营业所都得停业。结果半路连人带车摔出了老远。”爬起身后,步同良也不敢继续骑,推着摩托一步一滑到了营业所,“一人守一摊,咱得去呀。”
从部队到地方,这样的奔波一直伴随着步同良:烈日炎炎,人手紧张,他主动申请出差,和同事一起换动车、挤公交,对客户开户事宜进行细致核实;面对疫情防控,他积极响应党支部号召,承担了停业期间网点和自助设备的消毒、维护、检修、加钞工作,日日往返;就连每年去外地更换假肢,他都趁着公休假期去,从不搞特殊。用他的话说:“咱是党员,得严格要求自己。”
党性的筋骨撑起了他负伤的左腿,步同良的恪尽职守激活了整个支行的干事热情。在他的示范带动下,支行营业部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干好咱农行,学习步同良”成了“农行人”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