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申论试题

首页 > 国家公务员考试 > 试题资料 > 申论试题

2023年国考申论文章写作:试谈“有”与“无”

未知 | 2022-05-17 14:59

收藏

文章页

  2023年国考申论文章写作:试谈“有”与“无”

  老子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句话强调“有”与“无”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城市建设中,“有”代表基础设施,即硬件,而“无”代表无形的公共生活空间。“有”与“无”相伴相生,缺一不可。只有保持平衡,城市建设才能焕发勃勃的生机。

  城市建设需要“有”。不论是层层叠叠的高楼大厦,还是错综复杂的地下管廊,城市建设中的基础设施一直在完善。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为“有”。只有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我们才能够过更加舒适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比如很多地区建设有购物中心大厦、商业区等,正是这些有形设施的存在才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生活便利,满足了我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维持了城市的正常运转。没有这些设施的存在,城将不城。

  城市建设也需要“无”。“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一间屋子,只有开凿门窗,形成虚空部分,才能有屋子的良好功能。公园、绿地等公共生活空间是为“无”。这些“无”给人留出了心灵延伸的空间。在城市建设当中发挥“无”的作用,能够提升城市治理能力,进一步促进经济活动和商业的发展,使城市焕发出新活力。正如巴黎新桥,既是“新闻中心”,又是艺术中心,提供了交流渠道,拓展了市民的活动空间。庄子所言:“无用方为大用。”只有在城市建设当中留下足够的空白,将空间还之于人民,才能够真正发挥城市之家的功能,使人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更足。

  “有”“无”相生,互为促进。“有”为“无”提供基础,“无”为“有”增加活力。二者为矛盾的两面,是辩证统一的。如果没有基础设施,人们的衣食住行难以得到保障,更无从去谈公共空间的获得。反过来,一座城市如果只有基础设施而无空公共空间,交流将没有平台,人们的心灵无处可安,城市也就丧失了生机。公共空间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包含着重要的人文价值。

  一座城市,只有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留出公共生活空间,才能带来良好的生活体验。因此在城市建设当中,应当始终以人为本。平衡“有”与“无”。多做便民利民之事,盘活资源,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发挥城市的育人作用。

文章页

  相关内容推荐:

  信息汇总——2025国考补录 | 职位检索 | 历年进面分数线

  备考资料——刷题资料 | 网络课程 | 备考图书

  辅导课程——国考系列课程 | 在线咨询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