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商行考试备考: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从总量的角度,通过货币供应量或信用总量的调节与控制,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普遍性影响。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以及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三者并称为“三大法宝”。
1.公开市场业务
(1)公开市场业务的定义及特点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卖出或买进有价证券,吞吐基础货币,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金融机构的可用资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从2003年开始面向商业银行发行中央银行票据。
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和时效性等特点:第一,央行可以“相机抉择”,主动调整而非被动接受。第二,该政策弹性大,灵活,可逆向操作。第三,公开市场业务可以按较小规模操作,这使中央银行可以准确地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是一国中央银行最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
(2)公开市场业务的目的及作用
中央银行买卖证券的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
①通过政府债券的买卖活动收缩或扩大会员银行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从而影响这些银行的信贷能力;
②通过影响准备金的数量控制市场利率;
③通过影响利率控制汇率和国际黄金流动;
④为政府证券提供一个有组织的市场。公开市场业务被认为是实施货币政策、稳定经济的重要工具。
(3)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路径
经济萧条→中央银行买入有价证券→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利率降低→促进投资、消费→刺激经济。
经济过热→中央银行卖出有价证券→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利率升高→降低投资、消费→抑制经济。
2.调整再贴现率
(1)再贴现政策的相关定义
再贴现指金融机构为取得资金,将未到期贴现的商业汇票以贴现方式向中央银行转让票据的行为。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影响商业银行融入资金的成本,二是规定再贴现票据的种类,影响商业银行及全社会的资金投向,促进资金的高效流动(我国于1986年正式开展对商业银行的再贴现业务)。
再贴现率就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提请贴现时的利息率。
(2)再贴现政策的特点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它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筹资成本,限制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控制货币供应总量,而且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再贴现利率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是一种短期利率。根据《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在我国,票据承兑、贴现、转贴现的期限,最长不超过六个月;再贴现的期限,最长不超过4个月。再贴现的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发布和调整。
第二,是一种官定利率。它是根据国家信贷政策规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
第三,是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如英格兰银行贴现及放款有多种差别利率,而其公布的再现贴现利率为最低标准。
再贴现率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其目的是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起到告示作用,优点是灵活性强,缺点是中央银行在采用该政策时处于被动地位,往往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3)再贴现率的操作路径
经济萧条→降低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利率降低→促进投资、消费→刺激经济。
经济过热→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利率升高→降低投资、消费→抑制经济。
3.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相关定义
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缴存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两部分。
(2)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特点
①优势: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简单,对于信用制度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比采用其他两种工具要简便的多。
②劣势:虽然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对社会货币供应总量有较大的影响,但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往往把重点放在再贴现率的调整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上。
因为法定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动会引起社会货币供应总量的急剧变动,迫使商业银行急剧调整自己的信贷规模,从而给社会经济带来激烈的振荡。尤其是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准备率时,导致社会信贷规模骤减,使很多生产没有后继资金投入,无法形成生产能力而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各国中央银行在调整法定准备金率时往往比较谨慎。
(3)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操作路径
经济萧条→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加→利率降低→促进投资、消费→刺激经济。
经济过热→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利率升高→降低投资、消费→抑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