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试题资料

首页 > 事业单位考试 > 试题资料

2024年山东事业单位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每日一练【1116】

未知 | 2024-11-20 14:21

收藏

文章页

  2024年山东事业单位职业能力倾向测验每日一练【1116】

  减负不能就事论事。表面看来,减负之所以成为屡减不止的“表面文章”,是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时学业竞争的结果,倘若将学业负担问题置于更加宽广的视域中考量,不难发现 它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换言之,减负既是教育自身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 的问题,根源在于社会评价。避免“减负”形同虚设,需要改变过于功利化的教育评价和人 才评价体系,调整评价的方式与内容,构筑起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式”人才体系。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教育部门应着重构筑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

  B“减负”问题的解决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C学业竞争是“减负”无法解决的原因

  D从评价角度进行改革才能真正“减负”

  【答案】D

  【正确率】49%

  【知识点】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意图判断*一般类

  【解析】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指出减负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减负“屡减不止”是因为它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然后通过“换言之”引出文段的观点:减负的根源在于“社会评价”,“需要改变过于功利化的教育评价和人才评价体系,调整评价的方式与内容,构筑起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式”人才体系”。文段是“分—总”结构。文段的重点是:围绕“社会评价”着手进行改革,才能从根源上做到“减负”。

  第二步,对比选项。A 项、B 项均未表现出从“评价”的方面着手减负,偏离文段的重点,故排除。C 项概括片面,偏离文段重点,故排除。D 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符合作者的意图。

  因此,选择 D 选项。

文章页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