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银行校园招聘每日一练12.26(二)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该句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B.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
C.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意思为:天下的祸患,最不能挽回的,莫过于表面上社会安定没有祸乱,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不安定因素。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题干中,“名为治平无事”指表面上社会安定、风平浪静,“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指实际上存在着不安定因素。安定与霍乱是一对矛盾,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体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题干中,“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意思为消极地看着祸乱发生却不去想方设法对付,那么恐怕祸乱就会发展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强调了实践的重要作用,但未体现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或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项排除。
B项: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指的是符合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指的是不符合发展规律,必将灭亡的事物。它们的判断标准是是否符合发展规律,而不是出现的时间早晚。题干并未体现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B项排除。
D项:题干并未体现真理相关内容。D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