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上半年教师资格五种道德观的基本内容
(1)功利主义道德观
这种观点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这是一种完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中国民间流行的一句谚语可以非常生动地描述这种道德观的基本精神,即:“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功利主义道德观有其合理的一面,因为人类的行为一般都是基于动机,动机就是期望行为带来某些有利的结果。如果该行为能为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大利益,当然就可以认为该行为是善的,然得到大多数人支持。但也存在两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①为了实现大利益。可能采取了不公平、不道德甚至损害了他人或社会利益的手段。
②只是规定了对大多数人有利,而没有规定所得利益如何在相关人员中分配,所以很可能产生利益分配不公,一小部分人利用手中的职权或资本,获取了绝大部分的利益,而大部分人只得到了一小部分的利益,形成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也是不道德的。
(2)权利至上道德观
这种观点认为,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一是善的。所谓基本权利就是人权,只要是人就应当平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言论自由权、受教育权、医疗权、工作权等)。这些权利不是某个权威赐予的而是人与生俱有的。政府法律和各级管理者应当尊重和保护人权,这是是否真正贯彻“执政为民”思想的试金石。
依这种观点看来,一切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过低的工资,过长的劳动时间,劳动者没有平等话语权,没有工作教育医疗权,随时都可有被解雇的危险等等现象都是恶的管理行为所造成的。我国2008年新颁布的《劳动法》在人权方面前进了一大步,但真正贯彻落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尊重人权当然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思想,但的程度然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过的期望也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可支配收人还很低,在人权方面也需要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权利至上的道德观对组织而言,在管理实践中也有消极的一面,因为组织整体利益的需要和个人的权利不可能完一致。有时为了组织整体利益的需要,个人不得不暂时放弃某些权利,否则组织的纪律、秩序和管理就无法维持。所以,强调个人权利的同时,也要强调尊重他人和组织的权利;否则就会演变为各人自私自利,任性放纵的无组织状态。
(3)公平公正道德观
这种观点认为,管理者不能因种族、肤色、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所谓公平公正主要是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应当只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而不是其他各种似是而非的因素。这种道德观在理论上是完正确的,但在实践中情况却十分复杂。例如,现阶段中国城市各类组织中的农民工、临时工、非正式工与有编制的正式工之间,工资待遇有着极大的差别。一些发达国家也存在大量非法劳工。临时工、非正式工以及种族、性别、国籍歧视的问题,都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但须创造条件争取尽快解决而不能无限期拖延下去,否则将会对社会稳定、和谐产生严重的影响。
(4)社会契约道德观
这种观点认为,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例如美国公司在中国的雇员。与美国本国的同等技能、同等绩效或同等职责的员工相比,工资待遇差别可能有5至10倍之多,并且中国员工在失业、医疗、休假等方面的往往更少。但这些行为通常并不被认为不道德,而视为正常至少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这种道德观实质上是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变种。既不符合权利至上的道德观,也不符合公平公正道德观的基本原则,但却能大幅度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
契约论的道德观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契约具有很强的情境特征,在很多场合是相关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与合理性无关。而且,契约的对象须严格狠制,哲学家已经多次指出,许多东西,比如人格、道德、婚姻家庭是绝对不可以契约的。①契约主义的泛滥,会导致严重的经济与社会后果。
(5)推己及人道德观
这是中国儒家道德观的度概括。儒家道德观的核心是“仁”,“人者,仁也。”“仁”的核心是什么?“子日:爱人”。①实施“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这便是孔子所谓的“一以贯之”之“道”。所谓“忠恕之道”,具体内容是:“忠者诚以待人,恕者推己及人”、,这样就可达到“在邦无怨,在家无怨”③的结果。可见推己及人道德观所追求的结果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无怨”的“和为贵”,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合作”、“和谐”、“双赢”的结果。在儒家传统中,“仁”是德之名。那么,什么样的行为才算“仁”呢?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⑤后来的思想家又把儒家的道德观归纳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