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乐此不疲指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沉溺其中,不觉得疲倦、劳累。这一成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
A.曹雪芹
B.司马光
C.刘秀
D.诸葛亮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古代文化知识。
第二步,“乐此不疲” 这一成语涉及的历史人物是刘秀。刘秀是东汉开国皇帝。史书记载,刘秀爱好经术,他在处理朝政之余还经常和大臣们讲论经书的义理,并且常常到半夜才休息。皇太子见刘秀如此勤奋,就劝他注意身体,刘秀回答说:“我自乐此,不为疲也。” 意思是自己乐于做这些事情,并不感觉疲惫。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代表作《红楼梦》。A项错误。
B项: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历仕四朝,颇有政绩。B项错误。
D项: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发明家、文学家。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大大提升了连弩的各种属性,最终制成诸葛连弩。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D项错误。
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出自诸子百家中的: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古代思想知识。
第二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出自《论语·为政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选拔任用正直的人,把他们放在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会服从;如果选拔任用不正直的人,把他们放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会服从。这体现了儒家对于统治者用人之道和社会治理观念的重要思想。儒家强调统治者应该任用贤能正直的人来管理国家,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信服和拥护,是儒家德治和仁政思想在人事任用方面的体现。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道家思想重点在于减少人为的干预,让事物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而题干中的句子明显是在讲积极的人事任用策略对社会治理的影响,与道家的无为观念不同。道家不会强调通过主动地 “举直” 或 “举枉” 来管理百姓,而是希望统治者尽量不干涉社会事务的自然运行。B项错误。
C项: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注重法律的权威性和严格的奖惩制度。法家认为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和严厉的刑罚来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不是通过道德层面的用人选择来使民众服从。这句话没有体现法家以法治国的核心观念,没有涉及法律的制定、执行等法家重点关注的内容。C项错误。
D项:墨家提倡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虽然墨家也有尚贤的观念,和题干中 “举直” 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墨家的尚贤主要是基于平等地选拔人才,不分贵贱亲疏,以实现天下之利。而题干句子更侧重于从统治民众、使民众服从的角度出发,在整体理念和侧重点上与墨家的思想不完全一致。D项错误。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道家的思想主张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法家思想在现代社会还有哪些价值体现?
3.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花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励志奋发的激励。下列诗句与梅花有关的是:
①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②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③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④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A.仅①②
B.仅①③④
C.仅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第二步,①“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出自齐己的《早梅》。意思是万木经受不住严寒的侵袭,枝干将被摧折。梅树的孤根却吸取地下的暖气,恢复了生气。这是描写梅花在严寒中独自开放的情景,体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特点。
②“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出自郑思肖的《寒菊 / 画菊》。这句诗写菊花不与百花同时开放,独自挺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意趣无穷。此句与梅花无关。
③“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二首・其一》。意思是百花凋零,独有梅花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媚艳丽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这是在赞美梅花在其他花朵凋零时独自开放的高洁品质。
④“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出自王十朋的《红梅》。意思是桃李不要嫉妒红梅,红梅和桃李的风姿本来就不同。这是在写红梅的风姿与桃李不同,与梅花有关。
综上,①③④都与梅花有关,B项正确。
因此,选择B选项。
4. 下列成语典故中,与历史事件无关的是:
A.围魏救赵
B.揭竿而起
C.破釜沉舟
D.刻舟求剑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历史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刻舟求剑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察今》。该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变通的人。是一则寓言故事,与历史事件无关。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围魏救赵,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与历史事件有关。A项正确,排除。
B项:揭竿而起,出自西汉·贾谊《过秦论》,原意是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反映的是秦末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与历史事件有关。B项正确,排除。
C项:破釜沉舟,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该成语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做事果决。反映的是秦末项羽的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的战争,史称巨鹿之战,与历史事件有关。C项正确,排除。
5. 菽是( )的总称。
A.豆类
B.谷类
C.薯类
D.麦类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知识。
第二步,A项:菽是豆类的总称。在古代,“菽”一般指大豆,后来也用来泛指豆类作物。A项正确。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稻:即水稻,去壳后称大米,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为人们提供了重要的主食来源。
黍:黍去壳后是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在古代,黍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可用于酿酒、做饭等。
稷:又称粟,即小米。稷耐旱,品种繁多,适合在北方干旱地区种植。在古代,稷被视为百谷之长,是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麦:主要分为小麦和大麦。小麦磨成面粉后可以制作各种面食,如馒头、面条、面包等。大麦可用于酿酒、制作饲料等。
菽:豆类的总称,包括大豆、绿豆、红豆、黑豆等。豆类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