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试题资料

首页 > 公选遴选考试 > 试题资料

【2025山东公选遴选考试】每日一练(2025.2.2)

未知 | 2025-02-05 14:53

收藏

文章页

  【2025山东公选遴选考试】每日一练(2025.2.2)

  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价值——开辟人类社会发展新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唯有发展,才能消除冲突的根源。唯有发展,才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唯有发展,才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贫困问题,说到底是发展问题。中国脱贫攻坚之所以能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拓展人类反贫困新思路,根本原因在于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立足国情探索和创新发展思路、策略、途径,这也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新天地。

  中国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昭示,人类社会必须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少数人越来越富裕、多数人相对贫困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应该也能够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

  所谓合规律性,是指社会实践要符合、遵循客观规律,以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指导社会实践;所谓合目的性,是指社会实践及其结果要符合主体自身需要、利益等价值追求,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人类社会发展要做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并非易事,这是贫困成为世界性难题的重要原因。一些发达国家虽然经济增长较快、社会财富总量庞大,但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大量人口仍处于贫困状态,导致经济循环受阻、社会矛盾激化。这表明其发展没有实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跃升,为大规模减贫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公平和效率有机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有机统一起来。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调节城乡、区域、不同群体间分配关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构建并不断织密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网,针对贫困群体建立健全包括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农村五保等的收入保障体系,教育、医疗、住房等多层次的福利保障体系,以及生活无着人员救助、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这一系列有效制度安排,既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又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中国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昭示,人类社会必须走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一国发展不能建立在其他国家贫困的基础上,通过掠夺和打压别国获得自身发展绝非正途,更不可能持久。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彼此依存,利益交融前所未有,以诚相待、普惠共享是根本之计。各国完全可以通过互利共赢的合作,实现自身发展、推动共同发展。

  当前,美西方一些政客竭力维护自身经济和科技霸权,奉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零和思维,妄图以牺牲别人利益为代价实现自身发展,不择手段打压和遏制他国发展。如果这样的图谋得逞,必将扩大发展不平衡的鸿沟,损害全人类的未来。中国依靠自身发展解决贫困问题,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开辟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光明前景。

  从人均占有的土地和资源来看,中国发展的条件并不优越。例如,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却要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因此,在世界上一些人看来,中国是不可能解决贫困问题的。新中国刚成立,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断言: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中国共产党也解决不了。然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甩掉了积贫积弱的“穷帽子”,不仅成功解决14亿人的温饱问题,而且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的发展没有掠夺、没有扩张,更没有战争和殖民,而是把发展的基点放在自身,不断改革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深度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治理,如今更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在与世界各国互利合作中,既不断发展自己,又推动共同发展。

  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积极同联合国、世界银行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减贫交流与合作。不仅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还推动构建“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东盟社会发展与减贫论坛”等一系列国家减贫合作新机制,分享减贫成功经验。倡导共建“一带一路”,发起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推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帮助其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目前,中国已经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提供帮助。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倡议全面实施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中国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昭示,人类社会必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生态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退耕还林等,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生态保护和扶贫脱贫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人类发展并不必然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有机统一起来。中国脱贫攻坚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深刻道理,为人类永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曾经走过一段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得发展的弯路。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人们急于摆脱贫困,往往对自然界过度索取、对资源过度开发。事实证明,这是一条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非但不能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反而会让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

  中国的很多贫困地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贫乏。一些深度贫困地区处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发展的老路。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努力探索生态脱贫的新路。对居住在自然条件特别恶劣地区的群众进行易地扶贫搬迁,在生态环境脆弱的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增加护林员等公益岗位,通过实施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增效、特色旅游等项目,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给贫困地区带来了金山银山,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

  摆脱贫困、共同繁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夙愿。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仅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也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给渴望摆脱贫困的各国人民以坚定信心、强劲动力,在人类减贫史上展现了大国担当。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中国将一如既往携手世界各国致力于消除贫困,为共建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奋斗。

文章页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