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试题资料

首页 > 公安招警考试 > 试题资料

2025年公安招警每日一练(2025.4.18)

未知 | 2025-04-18 14:35

收藏

文章页

  2025年公安招警每日一练(2025.4.18)

  1.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不属于建安七子的是:

  A.山涛

  B.陈琳

  C.孔融

  D.阮瑀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A项:山涛生活于三国至西晋时期,具体生卒年为205年-283年3月3日 ,河内郡怀县(今河南武陟西)人,是著名的大臣、名士,还是“竹林七贤”之一。从时间上看,其活跃时期远超建安年间(196年—220年)的范围,从所属文学团体来说,他属于“竹林七贤”而非建安七子。因此,山涛不属于建安七子,A项错误,当选。

  B项:陈琳卒于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人,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建安年间,他先是在袁绍麾下,袁绍失败后又归附曹操。陈琳在文学领域成就颇高,其诗歌、散文和辞赋都展现出较高水准,作品风格豪迈奔放,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是建安七子之一,B项正确,排除。

  C项:孔融出生于153年,卒于208年9月26日,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不仅是东汉末年的官员、名士,更是著名文学家,还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在文学上尤其以散文见长,其文章言辞锋利、简洁明快,在当时的文坛具有较大影响力,属于建安七子之一,C项正确,排除。

  D项:阮瑀大约生活在165年—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市尉氏县)人,身兼东汉末年文学家、官员、音乐家多重身份。他擅长章表书记类文体,作品语言质朴无华,情感真挚动人,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定地位,是建安七子中的一员,D项正确,排除。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建安七子作为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群体,与“三曹”共同推动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三曹(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文学成就。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的动荡不安、战争频仍以及百姓的困苦生活,同时也表达了文人墨客们渴望建功立业、实现抱负的理想追求,还流露出对人生短暂、命运无常的感慨。在文学创作风格上,他们既有慷慨悲凉的一面,又有刚健有力的特质,形成了独特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 变革与朝代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战国时期

  B.两税变法——唐朝

  C.戊戌变法——清朝

  D.王安石变法——明朝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中的变革与朝代对应关系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A项:商鞅变法处于战国时期,彼时各诸侯国竞争激烈,秦国也渴望强大。秦孝公广纳贤才,商鞅入秦后提出一系列变革举措。如“废井田”打破旧有的土地制度,“重农桑”鼓励农业生产,“奖军功”提升军队战斗力,“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加强国家管理。这些措施分两次推行,使秦国实力大增。A项正确,排除。

  B项: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难以维系,以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也无法继续实行,国家财政面临困境。在此背景下,杨炎提出两税变法。该变法于公元780年被唐德宗采纳并推行,规定以正月、七月两次征税取代租庸调制,还取消诸多杂税。这一变革在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B项正确,排除。

  C项:戊戌变法是晚清时期的重要事件,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借助光绪帝推动变革。他们倡导学习西方,在政治、教育、经济等多方面提出改革主张。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到9月21日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结束,历时103天。虽然最终失败,但在思想启蒙等方面意义重大。C项正确,排除。

  D项: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宋神宗时期。当时北宋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为改变这一状况,围绕“理财”“整军”展开全面改革,涵盖经济、军事、社会等多个领域。而明朝是在元朝灭亡后建立的,与王安石变法无关。D项错误,当选。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略

  3. 下列重要历史事件,都在春秋战国的是:

  A.贞观之治、商鞅变法

  B.勾践灭吴、安史之乱

  C.管仲改革、孔子周游列国

  D.靖康之难、秦始皇统一六国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A项:“贞观之治”作为唐朝时期唐太宗统治阶段呈现出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良好局面,是唐朝特有的治世景象。“商鞅变法”源自《史记·商君列传》 ,是战国时期秦国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展的一系列旨在富国强兵的改革行动,涉及政治制度革新、经济政策调整、军事制度优化等多方面。可见,“贞观之治”并不处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错误。

  B项:“勾践灭吴”在《国语·越语》等诸多典籍中均有记载,是春秋时期越国历经长期谋划与准备,由君主勾践领导最终成功消灭吴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斗争。“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唐朝时期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的一场大规模叛乱,这场叛乱严重破坏了唐朝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稳定。“安史之乱”并非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段。B项错误。

  C项:“管仲改革”发生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在齐桓公大力支持下,管仲对国家的内政、经济、军事等关键领域进行全面改革。在经济上,推行一系列促进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措施;在军事上,建立了高效的军事制度,增强了齐国的军事实力,使齐国逐步走向强大。“孔子周游列国”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为传播自己的儒家学说思想,带领弟子们在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之间辗转奔波,与各国君主、士大夫交流探讨,对当时及后世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者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C项正确。

  D项:“靖康之难”发生在北宋时期,金国军队南下一举攻克北宋都城东京,掳走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以及众多皇室成员、大臣等,直接导致北宋的灭亡,这是北宋历史上的重大变故。“秦始皇统一六国”发生在战国末期,秦王嬴政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卓越的战略谋划,陆续灭掉六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政治格局。“靖康之难”并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D项错误。

  因此,选择C选项。

  4. 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其中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的是:

  A.吏部

  B.户部

  C.工部

  D.刑部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史知识。

  第二步,A项:吏部在三省六部制里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它全面负责全国官吏相关事务,从官吏的选拔任用,到对官吏工作表现的考核评估,再到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其职位的升降,以及因工作需要进行的调动等,都在其职责范围内。吏部通过严谨的流程和制度,确保官员队伍的质量和合理流动,对封建王朝的统治稳定和行政效率有着重要影响。A项正确。

  B项:户部的主要职责集中在国家的经济和民生领域。它掌管全国土地的统计与管理、户籍信息的登记与维护,以及赋税的征收和财政收支的规划与管理等事务。这些工作与官吏个人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调动没有直接联系,主要围绕国家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民生展开。B项错误。

  C项:工部主要致力于国家的工程建设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事务。涵盖了各类大型工程的规划、营造,水利设施的修建与维护等。其工作重点在于国家的物质建设和公共设施方面,和官吏的人事管理毫无交集,不涉及官吏任免、考核等相关工作。C项错误。

  D项:刑部主要负责国家的司法和法律执行方面的事务。它掌管着法律的制定、审定,对各类案件的审理和判决进行复核,尤其是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其核心工作围绕法律体系的运行和司法公正的维护,与官吏的人事管理工作没有直接关联。D项错误。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成果。“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负责决策,即制定政策和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对中书省的决策进行审核和监督;尚书省负责执行,将决策付诸实践。“六部”则是尚书省下属的具体执行部门,分别掌管各类具体政务。这种分工协作的制度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通过权力的制衡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章页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