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遴选三农知识】中国三农综合分析报告
20世纪90年代,三农问题尖锐时,全国人民对农民充满同情;取消延续2000多年的农业税,全国人民都支持;给农民财政补贴,建设美丽乡村,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所有人都认为正确。因为农民是中国最大规模的劳动群体,他们中大多数人为共和国做出巨大贡献但至今仍然收入不高、处境不佳。站在他们一边,就是站在道义和正义一边。
不过,在当前中国的语境中,为农民说话谋利益,虽然政治正确,其农民所指却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人群。今天的农民不再是一个单称,而是许多完全不同人群的总称。我们需要分清楚在为农民说话时,到底是为哪一个农民群体说话。
正文:
常常听到有人深情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为农民说话,替农民办事。”
一、发展目标:包括6个方面的指标
产品质量、产业效益、生产效率、经营者素质、市场竞争力、农民收入
二、发展方向
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提高农业竞争力,在“四优四化”的基础上增加了绿色化、品牌化,形成了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的新六化方向,更加全面描绘农业高质量发展方向。
三、发展举措
谋划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高效种养业发展、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农业产业强镇培育、数字农业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新型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科技支撑等“十大行动”。提出重点任务,列出到2025年的具体目标。
以河南省为例农业现代化下半程的路应该怎么走?
小城镇产业发展要关注两个趋势,一是随着农业深化分工,传统上由农民直接承担的生产环节越来越多地从农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发展为独立的涉农部门;二是随着生活质量提高,乡村独特的价值和资源,不仅吸引着工商资本,也吸引了更多城市好农爱乡人才下乡创业或居住,这是小城镇产业发展的新需求。顺应趋势,围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新需要,发展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业,完善乡村便农便民服务体系;立足乡村景观资源和文化,高起点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业,以及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结合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推动业态模式融合、产村产城一体,形成主业强、百业兴、宜居宜业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河南省立足新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对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了系统谋划,颁布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强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刻解答了一个农业大省,如何从数量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时代命题
一、立足主导产业
这一轮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更加强调“以产定园”,突出主导产业在园区中的核心地位,突出主导产业在链条中的基础作用。在选择主导产业方面,既要考虑比较优势,也要突出特色优势;既要适宜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也要契合当地生态类型;既要考虑种养业基础,也要考虑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潜力。
二、健全产业链条
立足主导产业延伸、提升农业产业链条,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核心任务。从当前我省情况看,就是要贯彻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理念,围绕主导产业构建“产加销”紧密相连的全产业链条;要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精深化发展,提升产业链的素质和能力,更好满足消费升级对冲市场风险;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的宽度和广度,重点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特色和品质。
三、坚持集群发展
集群化是现代化平台载体的重要组织方式,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重点就是要形成“群化效应”,也就是有效激发要素活力、提升组织效率的良性机制。提升主导品种的集中度,提高园区内土地流转比重,以规模化推动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提升产业发展的集聚水平,形成主导产业、衍生产业、配套产业层次有序、分工协作、网络链接的格局。提升要素利用的集约水平,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搭建资源要素共享平台,重点推动高水平要素共享利用效率。
四、突出创新驱动
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过程中要体现新旧动能转换,即从投资拉动转向创新驱动,主要依靠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协调互动、集成叠加,破解发展中的制约和瓶颈。如通过制度创新能打破要素桎梏,通过技术和装备创新能化解低端化问题,通过业态创新能解决同质化问题,通过模式创新则能有效打通流通壁垒等。特别是国家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除了配套资金外还有很多配套支持政策,需要地方政府加大制度创新才能落地。
在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就农业来看,供给侧依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国农业生产稳中向好,早稻预计增产、秋粮作物长势较好、生猪恢复势头持续向好,不仅增加了保基本民生的底气,也对改善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央财政下达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8.3亿元。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同比上涨,涨幅比一季度大幅回落。
二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21.1%,涨幅比一季度回落17.9个百分点。分类别看,二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呈“二升二降”的特点,其中饲养动物及其产品上涨50.3%,涨幅比一季度回落38.3个百分点;农业产品略涨0.5%,林业和渔业产品分别下降2.7%和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