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遴选政策理论】从“两个相结合”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历史意义和作用,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要论述,从理论高度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对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实现“两个相结合”的理论自觉,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两个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历史的经验总结
党的百年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既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坚持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辟了伟大道路、创造了伟大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个“行”体现在我们党的发展历程之中,而这一历程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百年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不断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这种结合并非一帆风顺。大革命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巨大损失,付出了惨痛代价。1930年,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938年毛泽东又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调查研究,分析中国国情,科学认识中国革命形势,走出了一条创建工农武装,开展武装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经历了像“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较为严重的挫折,走了一段超越阶段、脱离实际、跨越发展的弯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脱离了中国实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不动摇,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进行科学谋划、推动发展,取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结合新的时代和实践作出新的理论创造,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创造性升华。
百年党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不断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都能够根据时代需要,充分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动力。马克思主义因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更具有“中国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汲取马克思主义而更具有“时代性”,正是在这种双向融合中,才创造性地发展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主张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的精华,坚持古为今用,创造性地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毛泽东还根据唯物史观,对中国传统“民为邦本”的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著名论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命题进行了认识论上的创造性诠释,使其具有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继承了古代“小康”思想的精华并予以新的内涵,将其界定为中国式的现代化。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首次将“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写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纲领。胡锦涛赋予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以时代内涵,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新时代,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家园出发,注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智慧,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特别注重传统文化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作用,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化建设、革命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开拓了中华文明现代化的新路。总书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这说明,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与真理性为近代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也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扎根中国大地、为中国人民接受和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基础。
“两个相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明确提出“两个相结合”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两个相结合”的新表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彰显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我们党的历史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和方法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941年,毛泽东第一次详细阐释了实事求是的内涵,提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被进一步拓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内涵不断丰富、层次更加清晰。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联系,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