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备考技巧

首页 > 公选遴选考试 > 备考技巧

【2021遴选政策理论】民主的“亚里士多德定律”(1)

未知 | 2021-10-21 15:00

收藏

文章页

  【2021遴选政策理论】民主的“亚里士多德定律”(1)

  西方政治学鼻祖亚里士多德基于对古希腊158个城邦国家的比较研究,得出一个堪称“亚里士多德定律”的经典结论:在一个城邦中最好的政体,在另外一个城邦中可能是最坏的政体;不仅如此,即使在同一个城邦,当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之后,原来的政体也会变形甚至衰败。从此,这一政治学原理被古今西方思想家奉为圭臬,深谙世界历史和世界政治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家也不例外。中国有类似的实践智慧,诸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是讲社会条件的重要性。社会条件既指看得见摸得着的现状性社会结构,也包括历时性积累的深层结构比如文明基因。历史反复证明,作为政治制度的民主源自社会,其运行好坏完全取决于与社会条件的匹配度,否则就逃不出“亚里士多德定律”。

  美国人占领国会山,标志着美国民主政治呈现衰败之势

  美国民主的蜕变又一次验证了“亚里士多德定律”的威力。美国人占领国会山,标志着美国民主政治呈现衰败之势。冷战后短短的几十年内,“民主灯塔”为何走下神坛?根源就是社会条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同质化文化演变为异质化文化。

  美国实行的是代议制民主,其实现形式就是政党通过竞争性选举而获得政权,因此又称“党争民主”。党争民主的社会条件是同质化文化,即参加游戏的人都有国家认同并有共享信念,否则党争民主就会演变成撕裂社会乃至分裂国家的制度安排,比如德国历史上“魏玛共和国”的失败所诞生的希特勒法西斯政权。这是由党争民主的政治逻辑所决定的。竞争性选举是由政党组织的,政党的社会基础不但有传统的阶级更有信念不同的教派和认同各异的民族,竞争性选举刺激并强化了各自的身份认同,结果党争民主实际上成为撕裂社会乃至分裂国家的政治制度,催生政治生态的返祖现象——部落化,政治过程“否决点”层出不穷,政府难以作为。这就是美式民主乱象的制度性根源。

  历史上美国民主运行得还不错,因为玩家都是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盎格鲁-萨克森白人,即所谓的同质化文化下的一种游戏。然而,伴随着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文化多元主义的流行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美国国内的“文明的冲突”,美国已经成为一个异质化文化的国家,党争民主刺激了身份政治,强化了文化的异质性,美国社会大分裂由此而来,并上演一出美国输出“颜色革命”常用的剧本——占领国会。

  党争民主在“灯塔国”尚且如此,更别说在社会条件完全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原本就落后的非西方社会了,他们大多数是多民族的或饱受教派冲突影响的国家。遗憾的是,殖民地遗产(思想殖民)让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精英失去政治认知能力和政治判断力,盲目信仰所谓的“普世价值”而移植党争民主。其对国家治理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轻者无效民主导致无效治理,从非洲到南亚再到南美很普遍,重者政治分裂乃至国家政治动荡,苏联、南斯拉夫以及今天乌克兰的分裂都是如此。

文章页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