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遴选议论文写作】全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3)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形成及其组织实践,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主体条件
五四运动后,在李大钊和陈独秀等的影响和推动下,形成了一批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主要有三种类型:首先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和陈独秀。其次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左翼骨干。其代表为毛泽东等。再次是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其代表是董必武、林伯渠等。
1920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先后成立,形成了“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格局。陈独秀在上海创建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组,是各地共产主义者进行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早期共产党小组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此时各地的党组织虽不是全国性的政党,但已具备现代政党的雏形,孕育着“伟大建党精神”,勾勒出“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要素。
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
中共一大的召开是内部和外部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内部来讲,中国共产党各地早期组织的建立并形成广泛的联系,使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条件;从外部来讲,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一部分,共产国际的帮助加速了这一进程。
为了执行共产国际“二大”的决定。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于1921年6月来华帮助建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在国内外条件和主客观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树德里(后转到嘉兴南湖)召开。共13位代表参加,代表着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和日本的党组织。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也列席了会议。大会通过了党纲和关于当前工作的决议,选举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
百年前,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一百年来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站在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做到“九个必须”,从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