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遴选三农知识】家住“金山下” 吃上“旅游饭”(1)
作为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北部的大娄山、中南部的苗岭、东北部的武陵山脉、西部的乌蒙山,共同构成了贵州的脊梁。从海拔2900米降至海拔100多米,无数的山岭在这巨大的落差中层叠交错,长江、珠江两大水系在境内奔流不息,造就了这片无比立体、多变、复杂的神秘之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山水环绕的坝子间,创造出灿烂、多彩的文化。
连绵群山,虽造就了绝美风景,但也阻隔了交通、桎梏了发展。如何彰显好山好水好生态的绝佳优势,变自然资源为经济资源?旅游,成为贵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破题的关键,在这片土地上催生了一个给人自信、催人自强的故事。
连续举办十六届旅发大会,贵州如何打造山地公园省?
9月26日至28日,2021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和第十六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下简称省旅游“两会”)在铜仁召开。本届省旅游“两会”以“强产业融合 促旅游提质”为主题,目的是将山地旅游打造成为具有贵州特色的全域全景大产业、承载文化价值的主载体、拉动山地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据了解,自2006年首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简称“旅发大会”)在安顺黄果树景区召开,16年来,旅发大会作为一个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平台,以旅游辐射相关产业和生态、文化、社会建设,体现了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和政策连续性,产生了“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促进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推动一方发展”的综合效应。
2015年,首届国际山地旅游大会在贵州举办,明确提出要建设山地旅游大省和国际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以“山”为径,贵州吹响山地旅游的发展号角。
2017年8月,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在贵州兴义市成立,并随之发布《旅游步道等级划分》《溶洞旅游服务规范》等10个山地旅游标准,加快推动山地旅游目的地建设。
贵州省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旅发大会,贵州全省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集中解决举办地旅游发展中的系列重大问题。贵州干部群众、社会各方,从旅发大会中提高了认识、统一了思想。“旅游活州”“旅游大区”“旅游兴市”“旅游强县”等发展思路在全省各地扎根。乡村旅游作为决胜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使得无数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今年1月,贵州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旅游产业化建设多彩贵州旅游强省的意见》,要求着力推进旅游产业化发展,创新产品和服务方式,培育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打造国际一流山地旅游目的地、国内一流度假康养目的地。
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贵州旅游市场传来佳音:全省累计接待游客1110.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5.07亿元。火热引流的背后展现的是贵州旅游产业强劲的发展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