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遴选三农知识】家住“金山下” 吃上“旅游饭”(2)
当旅游与农业发生碰撞,会产生怎么样的火花?
摊开贵州地图,一个个漂亮的名字散落山间,岜沙村、高荡村、云舍村、楼上村、纳灰村、妥乐村……金秋时节,走进贵州村寨,到处都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贵州乡村旅游质量大幅提升、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逐步实现从“农家乐”简单模式向“休闲度假”体验模式转变,勾勒出村美民富的诗画田园。
秋天是农事体验、采摘旅游的好时节。在织金县红岩社区,沉甸甸的柑橘正挂满枝头。本着“农为旅种”的发展目标,织金县的经果林产业主要面向游客,同时衍生出多种新玩法。
前往下红岩码头乘船的一大片柑橘林里,坐落着多家农家乐,主打地方美食织金烙锅。“采摘柑橘不要钱,只收吃烙锅的钱,织金的市民周末闲来无事都喜欢来玩,国庆节更要提前一周预定才有位。”毕节乌江源旅游公司总经理王家江说。
在铜仁市碧江区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立足于丰富夜食、夜购、夜娱、夜游、夜养等夜消费业态,当地网罗了碧江社饭、万山羊脚火锅、松桃卤味、玉屏油茶、石阡刨汤肉、印江绿豆粉、思南花甜粑、德江板鸭、沿河山羊火锅等舌尖上的美味,不仅让游客享受舌头上的“铜仁味道”,更让铜仁的农特产品走得更远更稳,助农增收。
在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多样化体验成为留住游客的重要抓手。为了提升旅游服务,花茂村建设了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匠心园一条街、花茂人家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等文化传承基地。同时,围绕原有农产品,花茂村开发出诸如花茂麻谷米、彩椒等各类特色旅游商品20余种以及盬子鸡、冷水鱼等特色美食,让游客“回望乡愁”的同时也能“品味乡愁”。
如今,茶园游、梯田游、湿地游、民俗游……借助山地旅游这张牌,贵州持续在“山地旅游+”上下足功夫,推动旅游同农业、工业、服务业深度融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服务,促进旅游产业强起来,乡村环境美起来,广大群众富起来,贵州山地旅游这张名片越擦越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