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遴选政策理论】增强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创造历史伟业(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更是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的积极践行者。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的历史自觉、强烈的历史担当,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新的征程上,我们要充分发扬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历史自觉体现为在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形成的历史方位与历史使命意识。历史担当体现为抓住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将历史自觉转化为推动历史发展的勇气与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这种精神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坚持宽广深邃的大历史观,把握大局大势,彰显了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
历史自觉的程度,是一个民族思想成熟度的体现,也决定着一个国家治国理政能力与水平的高低。中华民族一向注重记录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是一个具有高度历史自觉的民族,历史自觉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历史自觉的基础上,一代代优秀中华儿女发扬历史担当精神,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历史自觉精神源远流长。《尚书·洪范》记载了周灭商后,周武王访商遗臣箕子,求教治国方法。箕子借禹夏历史向武王提出了“洪范九畴,彝伦攸叙”的治国之道。周武王访箕子,体现了西周初年统治集团希望从夏商覆亡的历史教训中寻找长治久安之策,体现了一种借鉴历史的自觉精神。《尚书》对夏商两朝灭亡的原因有很多深刻总结,吸取这些历史教训是西周初年统治集团的当务之急,也由此完成了从夏商神本政治向西周人本政治的自觉转化,开启了我国历史上“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优秀政治传统。
随着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历史自觉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一是关于重民本的历史自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西周春秋之后,重民本不仅成为一种政治理念而被倡导与践行,也成为我国传统历史自觉精神的重要内容。二是关于重政德的历史自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德,国之基也”,以“仁政”为主要内容的政德思想与实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重政德的历史自觉成为我国传统政治文明的重要理念。三是关于选贤任能的历史自觉。“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我国历史上人才选拔分别以春秋战国和隋唐为界限,经历了从世卿制向官僚制的转化,从荐举制、军功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向科举制的转化,推动这两个转化的根本因素,是各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总结历史经验、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历史自觉。四是关于“大一统”的历史自觉。源自先秦的“天下”“四海”“九州”等观念,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实践,形成了“定于一”“天下为一”的历史自觉。至秦始皇,创立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中央集权郡县制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此外,我国历史上还有反腐倡廉与严格吏治、平均土地与调节贫富、赈赡穷乏与疏通民情以及德主刑辅、天人合一等历史自觉,彰显出中华民族历史自觉精神的丰富内涵。
仅有历史自觉精神是不够的,还要具备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才能将历史自觉转化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动力。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每一次文明的巨大进步,都与历史自觉精神的高扬分不开,更与人才辈出并勇于历史担当分不开。正因为有了历史担当,历史自觉形成的思想智慧才能转化为治国理政的实践成果。鸦片战争后,虽然中华文明经历前所未有的磨难,但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变法图强、革故鼎新,中华民族历史自觉的视野更加宽阔、历史担当精神进一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