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遴选政策理论】基层党组织建设:现状、困境与突破(1)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村(社区)干部队伍是推动乡镇振兴、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建设好这支队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及时发现、研究、解决村(社区)基层党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那么,当前乡镇、村居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主要面临哪些困难?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地方有哪些亮点和创新探索?本期《国家治理》周刊邀请来自实践一线的基层干部,谈谈他们的观察和思考。
调研发现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存在“七忧”
中共南充市委组织部 林悟然
村(社区)干部队伍是影响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内在成色”的重要因素,南充市对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存在“七忧”。
人选之忧:干得好的“难找”,干不好的“想当”。现行岗位补贴、保障水平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强,村(社区)干部岗位被优秀人才视为“鸡肋”,一些偏远农村人口大量外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现象尚未根本改变。而在一些能力水平一般、面子思想较重的人眼里,村(社区)干部岗位又成为“香饽饽”,“不愿让贤”成为这部分村(社区)干部的普遍心态。换届之后,村、社区“两委”委员中56岁以上人员依然高达14.1%、9.5%。
能力之忧:“原生态”干部多,“专业型”干部少。村(社区)干部多由在当地群众基础较好、有一定威望的村(居)民担任,在联系村(居)民群众、化解矛盾纠纷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推进科技智治、发展集体经济、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等方面还存在明显短板,个别村干部连基本的电脑操作都不会。全市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分别占28.2%、14.4%。
工作之忧:形式主义“变种”,流量思维“翻新”。重复的资料收集、数据填报和各种工作群、APP,耗费了村(社区)干部大量精力,调研发现1名社区干部手机上安装了与其工作相关的6个APP、10个微信群,不停弹出各种“指示”。有的村(社区)干部反映,日常工作中既要线下跑腿、工作有力度,又要线上打卡、网络有热度,点赞、评论、转发也成为了衡量工作的标准。相关部门政务上网但数据互不共享,村(社区)干部想要让群众办事只跑一次,就得在线上“跑”很多次。
权责之忧:管得了的“甩锅”,管不了的“背锅”。一些部门简单以属地负责之名“压担子”“甩包袱”,把诸如安全生产、城市管理、企业情况普查等分内工作、应担责任向村(社区)传导,但“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落实不到位,有的单位还以情况通报等方式施加压力。村(社区)干部由于“谁都得罪不起”,在不具备职能职权、专业能力、工作条件的情况下“硬着头皮上”,成为相关部门业务工作的“背锅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