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山东社会工作者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0420】
一、单选题
1.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2024年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建成并投入使用。关于中国南极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秦岭站是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
B.秦岭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郑和下西洋用来导航的南十字星
C.秦岭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波斯湾沿岸
D.秦岭站是首个面向大西洋扇区的考察站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科技成就知识。
第二步,A项:秦岭站是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前四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A项错误。
B项:南十字星座是只有在南半球才可以看到的、用来判断正南方向的星座,被誉为是南半球的“璀璨之光”。秦岭站的设计理念正是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B项正确。
C项:秦岭站位于南极三大湾系之一的罗斯海区域沿岸,波斯湾位于中东地区。C项错误。
D项:秦岭站是第3个常年考察站,也是新时代中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考察站,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D项错误。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1405年开始,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主要导航技术有两个:海道针经和过洋牵星术。其中,过洋牵星术与西方的等纬度航行法类似,通过北极星之类的标志星体高度来确定纬度。麦哲伦在环球航行中利用了该技术,此后他发现了南半球的标志性导航天体南十字星,让人类第一次能在南半球导航。
2. 生物技术的四大工程是指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喝的酸奶、啤酒以及烹饪美食中的食用酱油、食醋,都是通过( )制作出来的。
A.细胞工程
B.基因工程
C.发酵工程
D.酶工程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生物技术知识。
第二步,微生物工程,即发酵工程,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产品或直接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其特点是通过菌种的选育、培养基的配制等步骤,生产如抗生素、维生素、啤酒、果酒等产品。其应用领域广泛,包括医药、食品等多个方面。我们常喝的酸奶、啤酒以及烹饪美食中的食用酱油、食醋,都是通过发酵工程制作出来的。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细胞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总的来说,它是应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按照人们的设计蓝图,进行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及进行大规模的细胞和组织培养。当前细胞工程所涉及的主要技术领域有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拆合、染色体操作及基因转移等。通过细胞工程可以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培养有价值的植株,并可以产生新的物种或品系。A项排除。
B项: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的遗传技术。B项排除。
D项:酶工程又称蛋白质工程学,是指工业上有目的地设置一定的反应器和反应条件,利用酶的催化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催化化学反应,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或服务于其他目的的一门应用技术。D项排除。
3. 关于我国的卫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东方红一号”是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
B.“墨子号”是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C.“悟空号”是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
D.“祝融号”是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科技成就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A项:“东方红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成功,它是我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发射成果意义非凡,它表明我国在航天领域开始崭露头角,具备了独立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在世界航天史上也占据重要地位。A项正确,排除。
B项:2016年8月16日发射的“墨子号”是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其主要任务是进行量子相关的实验,像量子密钥分发等。这一卫星的成功发射,让我国在量子通信这个前沿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实验依据。B项正确,排除。
C项:2015年12月17日发射的“悟空号”是我国首颗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暗物质是现代物理学中一个神秘的存在,“悟空号”的任务就是在宇宙中探寻暗物质的踪迹,通过探测高能粒子等方式来试图揭开暗物质的面纱,这一卫星的发射推动了我国在暗物质研究方面的进程。C项正确,排除。
D项:“祝融号”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中的火星车,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着陆火星开展探测任务,而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是“羲和号”,于2021年10月14日成功发射。D项错误,当选。
本题是选非题,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卫星技术是现代科技的重要体现,我国在卫星领域的众多成就反映了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从“东方红一号”开启我国航天新纪元,到“墨子号”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突破,到“悟空号”对暗物质探索的尝试,再到“祝融号”的火星探测以及“羲和号”的太阳探测,这些卫星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在不同的科学研究和探索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着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4. 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 ),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 )。
A.尤里·加加林;杨利伟
B.列昂诺夫;翟志刚
C.尤里·加加林;翟志刚
D.列昂诺夫;杨利伟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近现代科技成就知识。
第二步,A项:尤里・加加林是苏联航天员,1961 年 4 月 12 日,他乘坐东方 1 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 301 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 1 小时 48 分钟,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2003 年 10 月 15 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经过 21 小时左右的太空飞行后,他成功返回地球,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A项正确。
BCD项:苏联宇航员列昂诺夫是世界上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的人;翟志刚是中国第一个进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BC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本题是选是题,因此,选择A选项。
5. 随着科技发展,智能手机上采用了多种加密方式提高其安全性。下列加密方式中不属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是:
A.人脸识别
B.指纹密码
C.锁屏密码
D.声纹识别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前沿科技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人工智能是研究使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某些思维过程和智能行为(如学习、推理、思考、规划等)的学科,主要包括计算机实现智能的原理、制造类似于人脑智能的计算机,使计算机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应用。锁屏密码不具备人工智能的特征,不属于人工智能技术。C项错误。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人脸识别是使用算法来识别和匹配数字图像或视频帧中的面部特征到已知人脸数据库。人脸识别技术不仅集成了人工智能,还涉及机器识别、机器学习、模型理论、专家系统以及视频图像处理等多种专业技术,是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最新应用,同时也体现了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的转化。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形式。A项正确。
B项:指纹识别是一种生物识别技术,通过分析和比对人类手指上的唯一纹理特征来验证身份。指纹识别已成为一种常见且可靠的身份认证方法,广泛应用于安全领域、手机解锁、考勤系统等各个领域。指纹识别可以看作是一种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B项正确。
D项:声纹识别确实属于人工智能领域。它与语音识别的原理相似,都是通过分析和处理采集到的语音信号,提取特征或建立模型,并根据这些信息做出判断。这些技术是人工智能语音研究方向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认为声纹识别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应用。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