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遴选三农知识】产融结合不能总是停留在“探索”上(3)
多数企业参与的、动态的、未来的套保才有价值
福建傲农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勇说,这么多年来,我们做的更多还是采购的逻辑,套保和基差交易不是主动去做。原因取决于我们行业的差异度高不高。饲料行业只是一个中间加工环节,其成本是可以传导到下游养殖场的。随着养殖场规模越来越大,传导力越来越低。这就意味着行业里如果大部分企业没有参与套保,只是个别企业参与,那就变成了投机。我们期望的是大商所生猪期货上市后,对于我们做饲料和养猪的集团,可以用农产品和生猪期货共同组合起来做一些操作。如在顺价的情况下,可以在期货上买入玉米、豆粕,测算出饲料制造成本,然后再根据养殖料肉比,算出生猪饲养成本,在生猪期货上做卖出。还可以积极投入到期权加保险这一类的业务,把经营利润做得足够高的时候,完全可以花一笔权利金或者保险金把成本锁定,我们愿意参与到这块来做。再就是做期货套保,要做一些组合性产品,那是未来的重点工作。
鸿网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军指出,单纯套期保值,产业企业很头疼。原因在时间维度的把握上。期货是未来的价格,但是期货合约目前没有那么远,最多覆盖一年。套期保值你用的是当下的静态数据平衡表,认为当下的价格是值得套期保值的,但是不把未来的因素加到套期保值里,就是非常错的,这个工具你就没有用好。包括做研究也一样,没有动态,缺乏想象力。未来不是简单的价格的问题,问明年价格该是多少,毫无意义。而将来价格的涨跌趋势,一定是过去与当下种种矛盾的集中爆发,对价格才有影响。如果矛盾不是很剧烈,或者矛盾可以长时间掩盖下去的,那么价格就不会有太大变化。套期保值要把这个动量因素考虑进去,要未来地考虑你的套期保值。
任何刚性需求的农产品都有刚性成本,价格不可能长期在成本价以下。在疫情爆发以后,我们在价格相对底部买了一揽子以农产品为主的期货和现货,套期保值还是比较成功的。我们去买,对价格,特别是对农业种植者是保护,不让它下跌,过分跌。我们通过期货这个工具来调节缓冲,不让它跌得特别深。而且囤的时间过长也不好。明年需求恢复的时候,突然发现供应跟不上了,这时候你会发现价格调节机制起作用了,期货起作用了,把两头最高端和最低点抹掉了,并不是加大了市场波动。短期看是加大了市场的波动,但是长期来看,一定是把最低的,对整个产业有伤害的价格;或者是最高的,过分地让产业外面的资本涌入炒作的价格给抹掉了。长期来看,对整个产业是非常有益的。
圆桌论坛上,大连商品交易所场外业务部总监助理柳青介绍了近三年交易所推出的三种场外业务品种——商品互换业务、基差交易业务和多种仓单交易业务。这三种业务的定位有差异,仓单业务是更贴近现货的交易模式,基差业务有点像远期,商户互换更接近金融衍生品。三个业务运行情况也都有所差异,仓单业务上线的农产品品种有三个,包括豆油、豆粕和玉米淀粉。从目前的数据大概40万吨左右的成交量。这也是一个主要的农产品的风险对冲的工具。近几年来大商所注重场外业务发展,特别是今年提出构建大宗商品生态圈,建立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的新的场外发展理念。下一步是构建大宗商品的完整生态,除了几个主要的参与机构,还有物流仓储企业,还有银行,这样一个比较综合的生态系统为企业避险提供服务和工具。所以接下来还有两个业务陆续上线,非标仓单业务和场外期权业务。
一边是产业企业如婴儿般蹒跚学步,一边是中国期货市场已经是30而立的壮汉。论坛上展现的“供需”差距十分明显。市场组织者一年开了数百个会议推进风险管理,企业还是在等待政府扶持等待价格回落。当前形势下,企业唯有抓住机遇,迈出属于你自己的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不要让产融结合总是停留在“探索”上,要在探索创新。要在大风大浪中实现“六保六稳”大目标,实现自身脱胎换骨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