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遴选三农知识】产业扶对头 致富有劲头(2)
贾延江、李道坤等5位村民的柑橘林地处高坡,最愁的就是路。看到主干道修到自家林子不远处,几户村民自掏腰包,户均凑资4000元,连通了产业路。“当年修通当年受益,卖柑橘挣上的钱,不仅还了修路款,还有了节余扩大再生产。”贾延江高兴地说。
“大卡车开进橘园收购,原先需要的转运费全省了下来,一年为村民直接节约成本30万元以上。”洗溪湖组组长贾延海给记者算账,“原来无人问津的山坡地,现在成了瓜果蔬菜示范园,一亩一年流转费涨到了500元。”
站在山坡上,放眼沟内沟外,山峦染绿,丛林带金,硕果盈枝,煞是好看。村民彭武松高兴地说,“以前上趟山不容易,清早扛着工具到果园,中午都舍不得下山,有时候一直干到下午三四点。现在,蹬个三轮,骑个摩托,几分钟就到。”
学科技,改观念,让产品优势跟上市场需求
去往毛坝组的路边,几棵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橘子,为何无人采摘?
见记者纳闷,朱红威随手摘下一个,剥开两瓣递了过来。
“酸!”记者尝后说道。
“这就是没改造的老品种。”朱红威说,踏梯村的柑橘种了几十年,前几年销路不好,一个原因就是柑橘品种跟不上,“市场在变,消费需求在变,一定要走在市场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