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多选题)下列节气与其所处季节顺序的对应,正确的有:
A.霜降--冬季的第一个节气
B.寒露--秋季的第五个节气
C.处暑--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D.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7.(多选题)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的一部分,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对西藏的管辖及相关历史事件说法错误的是:
A.雍正时期,设立驻藏大臣
B.唐穆宗时期,金城公主和亲
C.明朝时期,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
D.元朝时期,设立乌思藏都指挥使司
8.(多选题)下列古代年龄称谓中,属于儿童称谓的有:
A.舞勺
B.总角
C.皓首
D.冠者
9.(判断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和义务。( )
A.正确
B.错误
10.(判断题)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
A.正确
B.错误
6.【答案】B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知识。
第二步,B项:秋季的节气按顺序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寒露确实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B项正确。
D项: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谷雨时节,在中国南方地区,往往开始明显多雨,而特别是华南,一旦冷空气与暖湿空气交汇,往往形成较长时间的降雨天气。民间在谷雨节气有摘谷雨茶、走谷雨、祭海、吃春、赏花等习俗,D项正确。
因此,选择BD选项。
【拓展】
A项:霜降实际上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冬天的开始,但不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冬季的第一个节气是立冬,A项错误。
C项:处暑实际上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炎热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C项错误。
7.【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知识。
第二步,B项:金城公主,本名李奴奴,唐朝和亲公主。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命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入蕃,嫁予吐蕃赞普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在吐蕃生活近三十年,对唐蕃交往有所贡献,巩固了文成公主进藏后的唐蕃“舅甥之盟”。B项“唐穆宗时期”说法有误,应为唐中宗时期。B项错误。
C项: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是中国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吐蕃(今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C项“明朝”说法有误,应为元朝。C项错误。
D项:乌思藏都指挥使司,简称“乌思藏都司”,是中国明朝对今西藏自治区除昌都地区以外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锡金、不丹的最高军政管辖机构。D项“元朝”说法有误,应为明朝。D项错误。
因此,选择BCD选项。
【拓展】A项:驻藏大臣:特指中国清代中央政府定制式派驻西藏并参与西藏和清政府中央交流的驻扎大臣,由非定制式留守大臣演变而来。早期称“钦差驻藏办事大臣”,简称西藏办事大臣,后提高职权而全称为“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对外也是外交长官。正副各一员,副职称帮办大臣,还有助手们。雍正六年(1728)始置,至宣统三年(1911)改任西藏办事长官,历一百八十三年。A项正确,排除。
8.【答案】A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知识。
第二步,A项:在古代,舞勺之年指的是男孩子13至15岁期间,这属于儿童到青少年的过渡阶段,通常被认为是儿童的晚期,但仍然属于儿童范畴。A项正确。
B项:总角是十二、三岁的少年,这明显是儿童的年龄阶段。在古代中国,男孩子在这个年龄段会将头发编成辫子,称为“总角”,B项正确。
因此,选择AB选项。
【拓展】
C项:皓首指的是老年,头发已经变白,显然不属于儿童称谓,C项错误。
D项:冠者指的是成年人,特指已经行过冠礼的男子,年龄大约是二十岁,也不属于儿童称谓,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二步,根据201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休息是劳动者的权利,不是义务。
因此,本题错误。
【拓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二条第一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10.【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经济名词知识。
第二步,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DP是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因此,本题正确。
【拓展】
国民生产总值(简称GNP)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是一定时期内本国的生产要素所有者所占有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