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遴选三农知识】中国粮食系统可持续发展路径报告(七)
促进全社会共享发展成果。坚持改革发展成果全面共享,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采取措施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设立5年过渡期,衔接过渡期内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加强政策支持,从财政、金融、土地、人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对一批重点县市给予支持。坚持和完善帮扶机制,强化区域合作、产业合作和劳务协作。
——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开展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实行分层分类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坚持开发式帮扶,帮助其提高内生发展能力,发展产业、参与就业,依靠双手勤劳致富。将脱贫人口中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纳入救助供养范围,并按困难类型及时给予专项救助、临时救助。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产业带动,依托特色优势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加快乡村建设,继续推进农村路、水、电、气及移动通信等设施建设,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升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度。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发展,提升残疾人关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发展权利和机会。改善妇女发展环境,保障妇女享有卫生健康服务、教育、就业等权益,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权益,消除性别歧视。
(五)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丰富对外开放内涵,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农业合作,共同应对外部挑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继续深化双边、多边、区域合作,在农业资源上加强优质资源共享、推动要素合理流动,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在农业贸易加快农业资金融通、共建产业合作区,谋求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成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进一步开放市场。积极融入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加速推进对外农业投资合作。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粮食经贸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国际粮食合作新平台,促进沿线国家的农业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市场深度融合。
——积极维护世界粮食安全。加强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等国际相关治理机构和平台的合作交流,参与和推动联合国粮农组织、G20和APEC等倡议的建立全球和区域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安全治理机制和禁止粮食禁运等行动计划。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共同维护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积极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促进形成更加安全、稳定、合理的国际粮食安全新局面。
——深入推进南南合作。国际社会应不断强化以南北合作为主渠道、南南合作为补充的国际发展合作格局。中国作为世界大国,愿不断创新南南合作模式,为化解地区粮食危机和帮助贫困国家做出积极贡献,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在提升全球粮食生产能力方面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消除饥饿,实现粮食安全,改善营养状况和促进可持续农业”作出积极努力。
——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开展农业领域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分享农业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最佳实践,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韧性。继续推进农业温室气体清单核算、生物质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智慧型农业等领域的国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