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遴选议论文写作】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3)
因此,所谓的现实实际,从存在论和辩证法角度看,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连续过程;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则由于群体性的立场观点方法而呈现出特定的气象风貌。而所谓的中国具体实际,除了山川地理的存在,本质上主要是由有意识的人构成的社会性存在。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存在着不同的现实问题和主要矛盾,但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发生都有历史根源,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目标任务、方式方法、价值取向等也都直接间接地受中国固有的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利益诉求、价值判断等因素的影响。不与这些因素相结合,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无法在中国实际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具体实践的结合,也来自于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率先倡导和切实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功楷模,他不仅熟谙马克思、列宁的经典文献并在自己的文章和讲话中广泛征引,而且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文学、政治、军事、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深湛造诣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史上罕见的高度。读毛泽东的著作一定能得到的强烈感受和深刻印象是,我国历史上的典故、成语俯拾即是,人物、故事活灵活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水乳交融,普遍真理与古老智慧相映生辉。又如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命题,规划“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关于温饱社会、小康社会的构想,就是分别借鉴了孟子和《礼记·礼运篇》的表述。邓小平又创造性地主张用“一国两制”解决港澳台问题,也是受我国历史上一国两制成功先例之启迪。如西汉建立后实行的郡县制与分封制并立、北魏时期鲜卑等民族的奴隶制和汉族地区封建制共存等。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卓越典范。“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论断,就是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古训的继承和超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理念,可以向“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天下大同”(《礼记·礼运》)追根溯源。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如数家珍、释典深入浅出,一再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这一系列论述都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马克思主义的良田沃土,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使命。
完全可以说,从理论和实践上看,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践行这“两个结合”,才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推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