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历史学)
一、良好的开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1.提出实行“第二次结合”的任务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为准备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从1956年2月到4月,他们先后听取了国务院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财政、计划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渐形成《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路,并先后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在政治建设上,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和“有法必依”。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发展党内民主生活,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随后召开的中共八届一中全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为副主席,邓小平为总书记,由他们组成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指出:由于党在全国范围内处于执政地位,有必要在全党进行一次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
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一个重要影响,是1957年9月至10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开始改变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提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后来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确认了这个判断。这一理论上和指导思想上的失误造成了长时期的严重后果。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1957年“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祖国“一穷二白”面貌的斗志,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经济建设的自信心。在胜利面前,毛泽东以及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干部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由此产生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忽视经济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严重不足等问题。但是,由于“大跃进”中片面地追求建设的高速度、高指标,在各项高指标中又特别突出地强调钢铁指标和粮食指标,这就严重地破坏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综合平衡。在误以为农村集体经济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增产增收的思想指导下,1958年7、8月,毛泽东在视察期间对小社并大社的做法给予肯定。
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决定,1958年钢产量要比1957年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提出“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会后,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很快便严重地泛滥开来。
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毛泽东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又是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中较早地觉察并实际纠正“左”倾错误的领导人。1958年1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第一次郑州会议,这次会议对于正在急剧膨胀的“左”倾错误起了紧急刹车的作用。从这时起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初步纠“左”的努力。
3.庐山会议与纠“左”进程的中断
1959年7月2日至8月1日,中共中央在江西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18个问题,要求与会者讨论。其出发点是统一全党的认识,巩固纠“左”成果。但是党内的高层领导对1958年以来的工作和当前形势的估计存在着严重分歧。这场斗争,在经济建设上打断了纠“左”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尤其是使农业生产遭到了极大破坏;由于把党内正常的意见分歧当作阶级斗争来处理,这就使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后形成的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进一步升级,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
4.全面进行政策调整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毛泽东在会上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随后,他领导的三个调查组分赴浙江、湖南、广东,到农村基层做调查。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也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
5.“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962年1、2月间召开的扩大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在三年调整时期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来自中央、大区、各省市自治区、地区、县五级的党政军领导干部7000余人,围绕讨论和修改刘少奇1月27日向大会提交的书面报告,畅所欲言,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毛泽东在讲话中着重阐述了民主集中制的极端重要性,并带头作了自我批评。这次会议恢复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八字方针”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文化大革命”及其结束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是想为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中国的图谋、防止国内资本主义复辟找到一条途径。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支配下,毛泽东对当时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作出错误的估计,认为许多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甚至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整个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因此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公开地、全面地、自下而上地发动群众来揭发上述阴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他在晚年提出的这些理论及其实践严重地背离了客观实际,并被林彪、江青、康生等野心家所利用。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发表,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系统地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同年8月1日至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全会制定的《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的指导方针。
2.粉碎林彪集团
中共九大闭幕后,按照毛泽东的部署,全国开展了“斗、批、改”(斗“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反动学术权威”,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运动。
1970年3月,毛泽东提出准备召开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修改宪法,还建议不设国家主席。林彪集团把召开四届人大和修改宪法看成是夺取更多政治权力的机会,并同江青集团产生了尖锐的矛盾。
3.挫败江青集团“组阁”图谋
中共十大后,毛泽东希望实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尽快地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江青集团在1974年初发起“批林批孔”运动,把矛头指向周恩来、叶剑英等。一时间派性斗争又起,极左思潮再度猖獗。1974年7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批评江青,并当众宣布:“她并不代表我,她只代表她自己。”随后,他建议由邓小平担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周恩来继续担任国务院总理,进而挫败了江青集团的“组阁”图谋。
4.邓小平1975年整顿
1975年,邓小平着手对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整顿,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次全面整顿实际上是后来拨乱反正的预演。“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毛泽东所犯的两个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这些错误给党、国家和民族造成了巨大损失,教训是极为沉痛和深刻的。但是,错误和挫折并没有摧毁中国共产党。它善于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最终还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彻底纠正了这些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这个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对人民负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政治上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艰难的探索,深刻的教训
1.探索中的失误
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都是中国共产党在独立地寻找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严重偏差,属于探索中的错误,它们不是由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造成的。
2.犯错误的原因: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3.用全面的观点对错误作具体分析
第一,尽管犯了严重错误,但是中国共产党能够自己发现错误、正视并勇于改正错误。第二,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犯错误的同时,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第三,尽管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犯了严重错误,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仍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
三、建设的成就和探索的成果
(一)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
1.较快的发展速度
2.从根本上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
(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文化、医疗、科技事业的发展
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取得一批重要的科技成果。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新中国从建立之日起,就把坚持独立自主、维护世界和平、实现祖国统一作为奋斗目标,努力为国内和平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国防和军队建设
毛泽东提出“必须加强国防、建设现代化、正规化国防车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重要指导思想。还提出“国防建设要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要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并为现固国防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积累了军事斗争同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相结合的独创性经验。
(五)探索中形成的建设社会主义若干重要原则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强调: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此,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共产党自身建设方面,毛泽东最早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危险,号召共产党人提高警惕,同这种危险作斗争。毛泽东是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者。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顶住来自外部的各种影响和压力,坚持不懈地进行这种探索。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者的历史功绩,应当以浓重的笔墨永远记载在党和国家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