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备考技巧

首页 > 公选遴选考试 > 备考技巧

【2021遴选议论文写作】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5)

未知 | 2021-11-09 14:47

收藏

文章页

  【2021遴选议论文写作】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境界(5)

  这进而使得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和仁人志士的人生追求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大众解放事业有了某种相通之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塑造“君子”人格作为人生追求,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君子的使命责任。习近平总书记说:“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在这种信念激励下,中国历朝历代仁人志士的人生抱负不是追逐个人名利、计较自家得失,而是塑造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家国情怀和人生追求。

  在价值观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对人类发展的贡献作为评价人物事件的准则,中国人心目中矗立的不朽丰碑,也是被概括为“三不朽”的立德立功立言。按照唐代大儒孔颖达的解释,立德就是“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立功就是“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就是“言得其要,理足可传”(《春秋左传正义》卷35)。这些立德立功立言者,无一不是通过道德风范、文武事功、思想理论对人类、民族、国家、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者。至于人们熟知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横渠语录》),更是何等的顶天立地、廓然大公啊!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中号召:“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正是中华民族的这些宝贵精神财富,为中国人铸就了骨气之脊梁,培植了底气之丹田。它深深融化在民族血液中、牢牢镌刻于民众脑海里,是永不磨灭的共同记忆,是万古长存的一致图腾。它似黄钟大吕,激励着一代代优秀儿女为民族兴亡献身;它以浩然正气,鼓舞着一批批志士仁人为人民利益牺牲。实事求是地讲,受诸多条件限制,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很多壮士英烈之所以义无反顾投身革命,一开始未必缘于精通马克思主义,大多数是因为受这些朴素道理之鞭策,被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所感召。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接受、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是深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宝库中汲取滋养的。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是人类文明发展之结晶,不独属于西洋,而属于全人类;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亦不囿于中国,而具有普适性。只有深刻理解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结合”,才能更加自觉确立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才能更加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

文章页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