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1(历史学)
一、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全会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全面的拨乱反正,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二)改革开放的起步
1.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
当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亟待改革:二是还有一亿农民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从1978年开始,安徽省风阳县小岗村等一些地区的农民自发地实行“包产到户”并取得成功。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纲领的制定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里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三)拨乱反正任务的胜利完成
全面拨乱反正,必然要求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结论,以便统一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真正做到团结一致向前看。只有正确地总结过去,才能胜利地开辟未来。第二个历史决议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科学地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功过、确立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这是一个关系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的前途命运的关键性问题。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
(一)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
1.开设经济特区
开设经济特区,这是新时期对外开放的一个创造。198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广东、福建两省会议,把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的出口特区正式定名为经济特区。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开放大连等14个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厦门泉州漳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设立海南省,并将全海南岛辟为经济特区。
2.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1985年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前夕,经济体制改革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第一,所有制结构的改革突破了单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发展的局面:第二,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步使政府和企业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第三,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经济杠杆在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明显增强。
3.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乡镇企业是从原先人民公社中的社、队企业发展而来的,大多从事农产品的初加工和农机维修等,从业人员不足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0%。农村改革的迅速发展,乡镇农副产品市场的空前活跃,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的出现,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4.政治体制改革任务的提出
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1986年下半年,邓小平又在多次讲话中阐明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政治体制改革基本思路的提出
1980年8月,邓小平发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分析了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认真解决宫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党政不分、事实上存在领导职务终身制等间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继续推进
1.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与平息
1989年政治风波的发生,是极少数敌对势力利用党在工作中的失误,利用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的不满,掀起一场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谋的政治动乱。并在最终发展为反革命暴乱。在关键时刻赵紫阳同志犯了支持动乱和分裂党的严重错误。
关键时刻,中央政治局在邓小平等老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决有力的支持下,采取坚决措施,平息了这场政治风波。
2.向新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顺利过渡
1989年6月23-24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决定撤销赵紫阳的总书记职务,选举江泽民为总书记。增选江泽民、宋平、李瑞环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强调继续坚决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路线和政策。
1989年9月,邓小平提出辞职请求。同年11月的五中全会接受请求,改由江泽民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全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对党和国家建立的卓著功勋。
3.继续开展国民经济的治理整顿工作
十二大以后的几年里,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取得重大的成就,但也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和物价大幅度上涨的问题。1989年9月召开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把重点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到1990年底就取得明显的成效。国民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粮食生产扭转了前四年的徘徊局面,通胀得到有力控制等。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是邓小平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提出“两个飞跃”的思想:第一个飞跃是飞出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第二个是发展集体经济。在治理整顿的同时,改革开放推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系列措施。1990年4月启动浦东新区开发的战略举措。
4.对外工作在打破对华“制裁”中全方位推进
从1989年9月到1990年邓小平多次指出:第一,中国目前局势是稳定的:第二,中国人吓不倒。
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使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在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制裁”,应对苏东巨变后的国际局势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地位。
5.全面推进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紧抓不放的一件大事。
198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关于近期做几件群众关心的事的决定》;8月,发出《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1990年3月,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
(四)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已经完成两次大规模裁军,共裁减军队员额150万。2003年9月,中国政府决定,2005年前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军队总规模将保持230万人。在裁军的同时,注重改善官兵编配比例,优化军、兵种结构,致力于全面推进以军事信息系统和信息化主战武器系统建设为主体、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和保障的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根据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的思想,坚持党领导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