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备考技巧

首页 > 军队文职考试 > 备考技巧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抗心律失常药(药学)

未知 | 2020-04-01 15:56

收藏

文章页

  2020军队文职专业科目备考:抗心律失常药(药学)

  能防治心动过速、过缓或心律不齐的药物。但一般指防治心动过速及某些心律不齐的药物。

  一、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1.正常心肌电生理

  (1)心肌细胞膜电位

  心肌细胞的静息膜电位,膜内负于膜外约-90mV,处于极化状态。心肌细胞兴奋时,发生除极和复极,形成动作电位。它分为5个时相,0相为除极,是Na+快速内流所致。1相为快速复极初期,由K+短暂外流所致。2相平台期,缓慢复极,由Ca2+及少量Na+经慢通道内流与K+外流所致。3相为快速复极末期,由K+外流所致。0相至3相的时程合称为动作电位时间(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4相为静息期,非自律细胞中膜电位维持在静息水平,在自律细胞则为自发性舒张期除极,是特殊Na+内流所致,其通道在一50mV开始开放,它除极达到阀电位就重新激发动作电位。

  (2)快反应和慢反应电活动

  心工作肌和传导系统细胞的膜电位大(负值较大),除极速率快,传导速度也快,呈快反应电活动,其除极由Na+内流所促成;窦房结和房室结细胞膜电位小(负值较小),除极慢,传导也慢,呈慢反应电活动,除极由Ca2+内流促成。心肌病变时,由于缺氧缺血使膜电位减小,快反应细胞也表现出慢反应电活动。

  (3)膜反应性和传导速度

  膜反应性是指膜电位水平与其所激发的0相上升最大速率之间的关系。一般膜电位大,0相上升快,振幅大,传导速度就快;反之,则传导减慢。可见膜反应性是决定传导速度的重要因素,其典型曲线呈s状,多种因素(包括药物)可以增高或降低之。

  (4)有效不应期

  复极过程中膜电位恢复到-60~-50mv时,细胞才对刺激发生可扩布的动作电位。从除极开始到这以前的一段时间即为有效不应期(effectiverefractory period,ERP),它反映快钠通道恢复有效开放所需的最短时间。其时间长短一般与APD的长短变化相应,但程度可有不同。一个APD中,ERP数值大,就意味着心肌不起反应的时间延长,不易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

  2.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心律失常主要是由于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或两者兼有。

  (1)冲动形成异常一—自律性增高自律性与4期舒张除极化速度、最大舒张电位及阀电位有关。4相舒张除极化速度加快,阀电位下移或最大舒张电位变小,即与阀电位的差距减小,则自律性增高。如交感神经兴奋,4相K+外流减少,促进Na+、Ca2+内流,使4相舒张除极化速度加快;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肌能量供应不足,Na+-K+泵功能不全,使细胞内失K+,最大舒张电位变小,同时4相K+外流减少,自律性增高;洋地黄中毒时Na+,K+-ATP酶受到严重抑制,细胞内失K+,同样也使自律性增高。可出现各种期前收缩和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2)冲动传导异常一—折返形成折返激动是指_次冲动下传后,又可沿着另一环行通路折回而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折返激动是形成各种过速型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1.作用机制

  主要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的Na+、Ca2+及K+转运,影响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时期,抑制自律性和(或)中止折返而纠正心律失常。

  由于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比较复杂,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也多不相同,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必需作全面考虑,并应讲究用药的剂量及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2.分类

  分类依据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已沿用了近30年,由Vaughan Williams提出,又经Harris等补充而完善。Vaughan Wilams分类法根据药物作用的电生理特点将药物分为四类。

  具体分类

  I类

  阻断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的钠通道,具有膜稳定作用,降低动作电位0相除极上升速率和幅度,减慢传导速度,延长APD和ERP。对静息膜电位无影响。根据药物对钠通道阻滞作用的不同,又分为三个亚类,即Ia、Ib、Ic。

  (1)Ia类适度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10s,以延长ERP最为显著,药物包括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等。

  (2)Ib类轻度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s,降低自律性,药物包括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等。

  (3)Ic类明显阻滞钠通道,复活时间常数>10s,减慢传导性的作用最强。药物包括普罗帕酮、恩卡尼、氟卡尼等。

  Ⅱ类

  β受体阻滞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所致的起搏电流、钠电流和L-型钙电流增加,表现为减慢4相舒张期除极速率而降低自律性,降低动作电位0相上升速率而减慢传导性。药物包括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等。

  Ⅲ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抑制多种钾电流,药物包括胺碘酮、索他洛尔、溴苄铵、依布替利和多非替利等。

  IV类

  钙通道阻滞药,包括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等。

  三、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1.钠通道阻滞药

  奎尼丁(quinidine)、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丙吡胺(disopyramide)、利多卡因(lidocaine)、美西律(mexiletine)、苯妥英(phenytoin)、普罗帕酮(propafenone)、氟卡尼(flecainide)、β受体阻滞药、普萘洛尔(propranolol)

  2.钙通道阻滞药

  该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滞慢钙通道,减少钙离子内流而使窦房结的兴奋性下降,房室结传导性下降,不应期延长。主要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为窄谱抗心律失常药物。

  维拉帕米(verapamil)

  3.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amiodarone)

  4.其他类

  腺苷(adenosine)

  腺苷作用于G蛋白耦联的腺苷受体,激活乙酰胆碱敏感钾通道,降低自律性。同时抑制ICa(L),延长房室结ERP。临床用于迅速终止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使用时需静脉快速注射给药。

  四、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药物的选用原则

  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与诊治理念有更新,目前一般认为室性早搏大多数为功能性,功能性早搏除非需要对症治疗,绝大多数应该无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组胺由组氨酸经特异性的组氨酸脱羧酶脱羧产生的

文章页

分享到

微信咨询

微信中长按识别二维码 咨询客服

全部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华图教育版权所有